close

 

 名揚四海.jpg

 

在IMDP上1980年的《FAME》主要類型是音樂與戲劇,2009年版本的則多了家庭、喜劇、愛情,雖然在一開始準備重拍《FAME》的時候,目標設定就是在角色上面不要copy舊的版本,希望是一個全新卻不脫離當年那個以描寫當代社會背景的影片,而且要充滿歡樂與希望,於是09年的《FAME》成為一部劇情結構完整的影片,並且以黑人的生活背景、音樂(hip-hop)為主軸,甚至可以說這是一部黑人電影,也反映出2008年起美國社會在種族史上的巨大改變,只是在充滿歡樂與希望的前提下,當代種族歧視的問題是否已經不若80年代那麼的激烈,實在有待商榷,即便影片裡面各人種與階層間的同學是那麼的過份和諧相處。

影片也增加了愛情與家庭成員之間互動的戲份,於是有了黑人的中產階級份子與較低下階級的黑人的家庭生活,都是正面取向,一種過分理想化的劇情舖陳,或者是說它是一部政治正確的影片!?

80年的《FAME》的歌舞場面幾乎是在影片中自然發生的,不突兀不刻意,也沒有讓人有秀過頭的感覺,而重拍版則是做了一個明確的歌舞與劇情有所切割但也相呼應的安排,表演的精采度勝過舊版,可惜呈現出來的效果並沒有加乘,反而有些突兀。

有時候導演的背景會決定影片的走向,雖然在Hollywood導演的意見比較不會那麼強烈的被放在影片裡,可是風格依舊容易顯現,嚴謹的歌舞場面、mv式的剪接手法、手持攝影,就是kevin個人風格的呈現,尤其是手持攝影,算是當代導演們愛用的攝影方式,2008-09年整個就被大氾濫啟用,雖然手持攝影可以考驗導演的場面調度與攝影師的攝影技術,但真的要慎用,一不小心就又毀了一部影片。相較之下Alan Parker版本的Fame就沒有那麼多花俏的攝影手法,不過燈光的運用上面就比較多,例如Montgomery在房間裡彈吉他時,背景燈光是紅色,反映出他渴望愛情,一種熱情奔放不需要被隱匿的感情。

Fame(1980)同時丟出多個議題出來,例如:性傾向的自我認同與他人觀點、各種族在當代社會的生活情況與互動、現代電子音樂與古典樂的分歧或者說彼此的敵視狀態,偏向諷刺、灰暗、曖昧不清的處理方式,到最後,好像什麼都沒有被交代清楚,甚至完全沒有結果,在電影結束後,觀眾必須自己去思考,究竟這部電影要說什麼?要傳達什麼?

Fame(2009)則簡單多了, 喜歡現代音樂的女孩對上堅持古典樂才是正道的老爸,不論她們的年齡-少/老、身分-女兒(服從)/父親(權威)、個性-熱情/嚴肅...等,讓觀眾清楚明白,幾乎不用花腦筋思考就能夠理解整部電影在說什麼,沒有太大負擔的看完電影,走出戲院後也不需要去思考太多複雜的問題,簡單、通俗的三幕劇。

 

2009名揚四海劇情介紹

 

1980名揚四海劇情介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oefenglien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